用什么人,有什么用,领导心里有数

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:哎呀,那个人明明是个小人,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人,为什么领导偏要用他呢?或者,大家心目中的小人在领导那里却成了红人,这是怎么回事呢?还有人到领导那里说,领导啊,某某看似给你卖力,对你恭顺有加,其实是在利用您往上爬啊!您欣赏这样的人,对领导您的威信有损啊!

其实,领导心里未必不知道他欣赏、重用的某人就是小人。干部群众的议论他也不是没有听到,但是,小人自有小人的用处,从某种程度上说,对领导个人而言,用小人要比用正人君子划算。或者准确说,必须用一定数量的小人。

小人自有小人的用处。
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当张居正想要拿下部长朱衡的时候,需要有“议员”出面弹劾,找到的第一位“议员”倒是正人君子,可他断然拒绝了,还义正词严地说:“劾人媚人,岂丈夫事?!”用这样的干部,领导的意图怎么贯彻呢?

直截了当说吧,领导需要一批随时能够干狠活、干出卖良知的坏事的人。

诸位或许还记得吧,当年,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动手收拾首相高拱的时候,为了投石问路,找到一位叫曹大埜的“议员”。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,弹劾高拱说,皇帝生病了,高拱和别人研究工作的时候,却有说有笑,由此推论,高拱不忠!诸如此类,一下子罗列高拱“十大不忠”,当时被调外任。张居正一上台,立即把他从谪所召回,并且“不次越级拔擢,先后任……江西巡抚”。曹大埜辜负了领导的培养,在张居正遭到清算的时候,他在江西积极揭发、查办张居正曾经制造的冤案,说明此人人品确实不怎么样。难道张居正用他的时候,一点儿也察觉不出来他是小人?不会的,他心知肚明。可是就是要用。因为只有这样重用曹大埜,后来再有类似情况,才会有李大埜、徐大埜之类的小人往前冲的。

不是领导糊涂被蒙蔽了才让小人钻了空子,恰恰是领导心里清楚,才非要重用些小人不可!

当然,在用这些人的时候,领导绝对不会说,正因为是小人所以我才用。领导会理直气壮地说,那些干实事、敢担当的干部,难免得罪人,有些人看不惯甚至有些议论,我要说,这样的干部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,一定要用,大胆用!恰恰是那些对这样的干部说三道四的人,不能用!

看看,领导高屋建瓴、高瞻远瞩吧?

实际上,不少领导特别是人品差的领导,喜欢的是小人。倒是正人君子,领导是很防范的,能不用就不用。

比如,吏部的第一副部长魏学曾,是个人品、操守、能力、胆识都出类拔萃的优秀干部,史有“慷慨有大臣风”的评价。这位魏副部长,曾经给前首相高拱在吏部当过助手,对高拱很了解、很敬佩。太监冯保和张居正密谋勾结要整高拱,魏副部长就公开警告张居正说,听说你和太监冯保关系很密切?请注意,不能和太监搅和到一起的。高拱被冯保和张居正赶下台后,魏副部长质问,皇帝才10岁,刚刚登极才6天,解除首席顾命大臣高拱职务的命令,是不是出自皇帝的本意?后来他还组织人,要到张居正家里请愿。

那,这样的干部,还能用吗?如果是徐阶抑或高拱,或许会用这样的干部,但是张居正绝对不会用。他没有这样的胸襟。一腾出手,立即给魏学曾轮了岗,调任留都南京的监察院副院长。

什么理由呢?“议员”弹劾,弹劾他什么问题?“看单揽权”。

什么意思呢?按照惯例,所有干部任免,除了要“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”——廷推的,都是由吏部文选司一位处长提出名单,报给司长,司长报给部长,部长拍板后,送对口监察吏部的吏科给事中(七品,属于“议员”身份)副署,报给皇帝画圈。副司长(员外郎)和副部长(侍郎),虽然也要签字,但任免材料对他们也是保密的,他们不能看,只能签字。高拱在吏部主政,说这样容易做手脚,买通文选司的处长、司长就OK了,况且副部长、副司长要签字却不能看材料,是何道理啊?得改!文选司处长、司长很抵触,说这是祖制啊!高拱说,什么祖制?今天他改了,皇帝也画圈同意了,对后世就是祖制!所以他要求“公开”:凡是要任命干部,要把职位空缺情况、符合条件的干部情况公开,大家集中起来讨论;程序上,副司长、副部长签字前,必须先看材料。

魏学曾是吏部副部长,高拱的助手,他是改革的参与者,对这个过程很清楚,而且高拱下台后,还按照这个办法操作。新任吏部部长是张居正超常提拔的,只能落实张居正的意图,当然不允许高拱那些改革措施继续有效。一句话,遵祖制、守成宪,就又恢复到过去的那套做法了。送魏学曾签字,他就要求看材料,于是,就被弹劾为“看单揽权”。

找出这个毛病已经不容易了,没有毛病还可以编呢!张居正的真实想法是让魏学曾赶紧滚蛋的。所以,调他到南京只是过渡,不是有曹“议员”之类的人物吗,他们对付没有把柄的正人君子有办法。于是,有位宗“议员”,在魏学曾还在赴南京的路上,就又提出了弹劾,说他受贿,是腐败分子。魏学曾尚未到单位上班,要他回家等候处理的命令就发下来了,就这样,一位“慷慨有大臣风”的正直、有能力的高级干部被炒了鱿鱼。当然,从表面上看,“议员”们依法监督、依法提出弹劾,揭露出“腐败分子”,皇帝顺应舆情予以惩处,和张居正没有关系的啊!

再说一个人,赵锦。

赵锦,是平反的老干部。当年严嵩当国,赵锦弹劾严嵩不遗余力,激怒了嘉靖皇帝,给抓了起来,遭受了严刑拷打,但是他不服软,被发配万里之遥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当国,平反冤假错案,拨乱反正,赵锦又恢复工作,一次他路过严嵩老家,看到严嵩被孤零零葬在路旁,不禁恻然伤心,打报告建议找个守墓人,由财政支付其工资。几年后,赵锦担任刑部部长。这个人名气很大,官场的人不用说了,引车卖浆者流都佩服他,知道他是“直臣”“铮铮铁汉”。

到了张居正当国,当然这样的老干部就不符合他的口味了。不过,碍于赵锦的名气,没有立即动他。谁知道这个老干部还是耿直的脾气,没有接受教训,有什么说什么,不给张居正面子。国家最高实权人物于是就找个闲差,让他到留都坐冷板凳去了。可是,这个平反老干部,以为已经拨乱反正了,那还不能实事求是、畅所欲言吗?所以常常议论时局。正史说:赵部长议论政治的话,“语稍稍闻江陵,江陵衔公,阴令所厚劾公,公遂致仕”。

看看吧,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,就因为对时局发了点儿议论,传到了最高实权人物耳朵里一点儿,就不能容忍了,授意他的打手弹劾这个老干部,借机炒了他的鱿鱼。张居正去世后,垂垂老矣的赵锦被再次起用,当抄张居正家的命令发布后,赵锦公开表示反对,据理直争,大声疾呼不能这样做!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赵锦确实是堂堂正正的君子。

海瑞的情况,还要特殊些。海瑞是直臣也是廉臣,这是家喻户晓的。不过,官场的人都知道,海瑞这个类型的干部,在群众中有威信,可是不太讨领导欢心,甚至同事也未必喜欢。

张居正上台的时候,海瑞赋闲在家两年多了。一般说,新朝开始都会把以前弃置不用的名臣用起来显示新气象。可是,海瑞写了不少信,托了不少人,和张居正沟通,结果终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间,一直没有给海瑞安排职务,让他在家以卖“红薯”——文字为生。直到张居正去世后,海瑞已进入迟暮之年,才重新出山。

还有一些干部,你说他是小人,似乎还算不上;你说他是正人君子,显然也不够格,但是有些私人关系,忠诚、可靠,领导也会重用一批。

李部长算是一个典型。

这个李部长叫李幼滋,是张居正的同乡。这个人的人品、操守不能说很坏,但是也不能说好,广大干部对他的评价不高,议论不少。

能力、政绩如何呢?韦庆远先生说:“终居正当权的十年,李幼滋并没有任何事功可记,仅仅以清客地位追随居正左右。”人品、能力、政绩不怎么样,官却升得挺快,张居正刚刚上台,在半年时间内,就连续三次提拔李幼滋的职务,给他安排了一个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的“一把手”位置,后来,又提拔他担任户部副部长、工部部长。

为什么这样重用他呢?因为他善于“树党援引”。对国家来说他没有什么政绩,但是对领导个人就不同了,“树党援引”就是很了不得的贡献啊!

通过上面的介绍,诸位应该有印象了:张居正用干部,凭个人好恶,以是不是对他个人顺从听话、是不是好驾驭为最高标准。不符合柔顺这个标准的,对不起,你再有能力,也不能用。因为有能力的干部,在张居正眼里,政治上靠不住,遇到什么事情爱有自己的见解,对领导的话还要考虑对错,不能用的。

历史学家谈迁很客气地说,张居正对于异议者“摧折过当”。

短短四个字,饱含着多少正直之士的血和泪啊!

正史更说,张居正掌权,“扬人如掖,摧人如掷”,使怀德者退位,有能者丧气,而个别佞幸者则得以久窃高位。这样的干部政策、干部路线是不行的,是要承担历史责任的。张居正身后遭到清算,与他的干部政策不能不说有很大关系。王世贞就说,他对张居正的政绩很佩服,张居正的毛病出在用人上。

其实,专制体制、人治官场,最大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用人上。人治嘛!相比于民主政体、法治国家,专制体制在用人方面的难度、复杂性不知道要大多少倍!而驾驭专制政体的领导,耗费在这上面的心血,比那些民选领导人又不知道要多多少!当他们沉湎于密室里决定他人命运的快感时,看破真相的智者,对他们投去的,是不解的、怜悯的目光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